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陈黯唐 805 — 87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颍川人,一作泉州人
武宗会昌中懿宗咸通中,累举不第。
后隐居同安,读书终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5—876 字希孺号昌晦又号场老
郡望颍川(今河南禹州)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
颖慧早熟,未弱冠,文名大振于州里。
事母孝,不就贡举。
年逾40,始以太夫人命应举。
然自武宗会昌五年(845)至懿宗咸通中,屡试屡蹶,未仕而终。
生平散见黄滔颍川陈先生集序》、罗隐陈先生集后序》、《五代史补》卷一。
擅诗赋。
黄滔称其文“词不尚奇,切于理也。
意不偶立,重师古也。
其诗篇词赋檄,皆精而切”(《颍川陈先生集序》)。
并集其诗文编集,分为5卷。
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二著录《陈黯文集》3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
字希孺
颖川人。
进士
计偕十八上而不第。
隐居同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林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闽人字后象
武宗会昌三年进士登第。
同年詹雄、郑减齐名,时称雄诗、諴文、赋为闽中三绝
官终金部郎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后象(一作厚象),闽县(今福建闽侯)人。
武宗会昌三年(843)进士第,历祠、金两部郎中,后王铎辟为判官
事迹散见《唐摭言》卷三、《唐诗纪事》卷五五、《淳熙三山》卷二六。
以善赋知名举场,至有“赋(郑)諴文,中外相奖“之誉(黄滔翁文尧以美疹暂滞令公王益得异礼观今日宠待之盛辄成一章》诗注)。
时人又以詹雄诗、郑諴文、林滋赋为闽中三绝
全唐诗》存诗6首。
字后象
闽人
会昌三年进士
金部郎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赫连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漳州漳浦人
武宗会昌懿宗咸通间布衣。
祭酒黄滔称其有不羁之才,而坎于命。
莆田陈黯王肱、萧枢、林颢,福州陈蔇、陈发、詹雄齐名,时称八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林宽唐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侯官(今福建闽侯)人。
与唐末诗人李频许棠等友善,与黄滔尤亲笃,相知数十年。
进士试,久乃登第。
曾入太学,又曾游边塞,尝赋诗自言“无端游绝塞,归鬓已苍然。
戎羯围中过,风沙马上眠”(《塞上还答友人》)。
事迹散见其诗及黄滔《寄林宽》、《延福里居和林宽何绍余酬寄》、《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
诗多律、绝,尤以七绝《终南山》、《歌风台》为出色。
所作古诗《苦雨》,颇受韩愈险奥诗风影响。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林宽集》1卷。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林宽,生卒年不详,侯官(今福建闽侯)人。
进士第
许棠李频同时唱和。
乾符中长安,有送李频建州及送郑畋卢携罢相分司等诗,后不知所终。
有《林宽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载酒园诗话又编》
林宽许棠同时,《记事》不载姓氏。
余录得其集,大抵贾氏派也。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林君无所考,或谓与“许洞庭”同时。
《律髓》止录其《少年行》一诗,今检全集,实贾氏派也。
才少力薄,不及李才江马虞臣诸君,而幽僻苦涩,足征燕本衣钵。
录之为初学入手,然须分别观之,勿使瑕瑜相掩。
崔道融五代 ? — 9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荆州人自号东瓯散人
唐时以征辟为永嘉,累迁右补阙
唐末耻仕梁王朱温,避地入
有《东浮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7? 自号“东瓯散人”,荆州(今属湖北)人。
唐末避乱,与母迁至永嘉隐居。
昭宗时,出为永嘉县
后避乱入,以右补阙召,未赴,卒于闽中
生平见黄滔《祭崔补阙道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九。
道融禀性高奇,工绝句。
其《铜雀妓》、《春闺》等诗,语意妙甚,尤为人所称道。
辛文房称为晚唐之出类拔萃者。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其《申唐诗》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录其《东浮集》9卷(原10卷,500余篇),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崔道融
-907),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博陵(今河北安平)。
黄巢起义时,避地东浮,隐居温州仙岩山,自号东瓯散人
征为永嘉
后入,依王审知,征为右补阙,未行,病卒。
道融工诗,与方干司空图唱和,又与黄滔友善。
乾宁二年(895),曾自编诗文为《东浮集》九卷,又撰四言诗六十九篇,述中唐以前事实,一事为一篇,编为三卷,名曰《申唐诗》,均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道融)工绝句,语意妙甚,如《铜雀妓》云:“歌咽新翻曲,香销旧赐衣。
陵园风雨暗,不见六龙归。
”《春闺》云:“寒食月明雨,落花香满泥。
佳人持锦字,无雁寄征西。
”《寄人》云:“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寒食夜》云:“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
大家寒食夜,独贮远乡情”等,尚众。
谁谓晚唐间,忽有此作,使古人复生,亦不多让,可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矣。
人悉推服其风情雅度,犹恨出处未能梗概之也。
许彬唐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名一作郴,又作,疑皆误。
睦州(今浙江建德)人,与唐末诗人郑谷同时。
进士屡不第,常羁旅各地,老方归乡。
事迹见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唐诗纪事》卷七一。
有诗名,长于五律,其诗多送别题咏之作。
辛文房评其与王周刘兼等人诗云“皆气卑格下,负鱼目唐突之惭,窃珷玞韫袭之滥”(《唐才子传》卷一〇)。
全唐诗》存诗20首,编为1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詹雄唐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福州人字伯镇
工诗,与陈黯等齐名。
不第而终。
张为诗人主客》列其为清奇雅正主下之及门者。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伯镇福州(今属福建)人。
晚唐诗人陈黯、陈发、王肱等同时,且齐名。
不第而终。
事迹见黄滔陈先生集序》、《唐诗纪事》卷六三。
其《洛阳古城》诗之“尘飞遗恨尽,花落古宫平”,《铜雀台》诗之“红粉笙歌人代远,月明陵树水流东”等句尤为著名,为张为诗人主客》所标举,且列其为“清奇雅正主”之及门者。
全唐诗》存断句2联。
《全唐诗续拾》补诗4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黄蟾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莆田(今属福建)人。
昭宗时监察御史黄滔从弟。
《天壤阁丛书》本《莆阳黄御史集》附其诗1首,《全唐诗》收入。
全唐诗补逸
黄蟾莆阳人,为御史黄滔之从弟。
诗一首。
(《全唐诗》无黄蟾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贞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信州永丰人字有道
昭宗乾宁中进士第
校书郎
天复时昭宗宦官劫持往凤翔,贞白即退居著书。
有诗名,尝与罗隐方干贯休等唱和。
有《灵溪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有道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
昭宗乾宁二年(895)进士第
久之,任校书郎
后因世乱,退居著书,不复仕进。
事迹散见《唐摭言》卷七、《诗话总龟》卷一一、《唐诗纪事》卷六七、《唐才子传》卷一〇。
贞白笃志于诗,播名当时。
其诗“清润典雅”(《唐才子传》)。
所作《御沟水》诗,自以为冠绝,其中有句云:“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以示诗僧贯休改“波”为“中”字,遂叹服,结为至交。
作诗颇多,曾手编诗300首及赋文等为《灵溪集》,今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又12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断句3句。
唐诗汇评
王贞白,生卒年不详,字有道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南)人。
乾宁二年(895),登进士第
七年后,方授校书郎
天复中朱全忠犯阙,昭宗奔凤翔,遂退居著书,不复仕进,年于家山。
明《》能诗,与罗隐、方千、郑谷贯休等唱和。
自编《灵溪集》七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王贞白字有道永丰人
乾宁二年张贻宪榜进士
补诗十二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王贞白《寄郑谷郎中》曰:“五百首新诗,缄封寄去时。
只凭夫子鉴,不要俗人知。
火鼠重浣布,冰蚕乍吐丝。
直须天上手,裁作领巾披。”
昭宗皇帝颇为寒畯开路,崔合州凝典贡举,但是子弟,无问文章厚薄,其间屈人不少。
孤寒中唯程宴、黄滔擅场之外,其馀以呈试考之,滥得亦不少矣。
然如贞白张蠙诗,赵观文古风之作,皆臻前辈之阃阈者也。
贞白)诗虽多,在一时侪辈,未为工也。
贞白学力精赡,笃志于诗,清润典雅,呼吸间两获科甲,自致于青云之上。
文价呵知矣。
深惟存亡取舍之义,进而就禄,退而保身,君子也。
王贞白《御沟》一律,吟家喜谈其事,亦由微含比兴,故佳。
咏苇排句,轻趣可追姚监。
馀概少快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罗衮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邛州临邛人字子制
昭宗大顺中进士第
初为左拾遗
哀帝天祐间,为起居郎
后梁太祖开平间,任主客员外郎
官至礼部员外郎
工诗善文,与罗隐黄滔友善。
有集,已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子制临邛(今四川邛崃)人。
昭宗大顺中进士第,后任左拾遗
天祐时起居郎
唐亡又仕后梁
开平时主客员外郎
事迹散见《北梦琐言》卷五、《旧唐书·哀帝》、《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六八。
文学优赡,工诗善文。
黄滔罗隐友善,有诗唱和。
新唐书·艺文志四》、《宋史·艺文志七》均著录《罗衮集》2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3首。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1。
成都临邛人
文学优赡科。
大顺中进士
后仕
礼部员外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翁承赞唐末至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五代时莆田人字文尧,一作福清人字文饶号狎鸥翁
唐昭宗乾宁三年进士,又擢弘词科。
初为京兆府参军
天祐中右拾遗受诏册王审知闽王
后梁太祖开平中复为闽王册礼副使
寻擢福建盐铁使,就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
后依审知,遂为闽相,卒。
工诗,有《昼锦》、《弘词》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文尧排行十九自号狎鸥翁福唐(今福建福清)人。
昭宗乾宁三年(896)进士第
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任京兆府参军
光化三年(900),授右拾遗
天祐元年(904)册礼使,封王审知琅琊王,后拜谏议大夫
后梁开平三年(909),封王审知闽王承赞复为册礼副使
寻擢右谏议大夫福建盐铁副使,就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
留相闽。
生平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六三、《淳熙三山》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一〇、《十国春秋》卷九五。
承赞工诗,尤以《题》、《访建阳马驿僧亚齐》诗著名。
辛文房称其诗“高妙”(《唐才子传》卷一〇)。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翁承赞诗》1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又1首。
《全唐诗续拾》补6首。
唐诗汇评
翁承赞,生卒年不详,字文尧晚年自号狎鸥翁福唐(今福建福清)人。
乾宁三年(896)进士第,又擢宏词科,任京先府参军
天祐元年昭宗福州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琅琊郡承赞右拾遗册礼使
返命,迁户部员外郎谏议大夫
后梁开平三年梁太祖册封王审知闽王,以承赞册礼副使
寻官守谏议大夫福建盐铁副使,就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
遂依王审知审知以为相。
卒。
能诗,与黄滔友善。
有《翁承赞诗》一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承赞工诗,体貌甚伟,且诙谐,名动公侯……尝奉使福州,见友僧亚齐,赠诗云:“萧萧风雨建阳溪,溪畔维舟见亚齐。
一轴新诗剑潭北,十年旧识华山西
吟魂惜向江村老,空性元知世路迷。
应笑乘轺青琐客,此时无暇听猿啼。
”他诗高妙你是。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林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泉州莆田人字纬乾
林披次子。
少负奇志,耻为农,乃与欧阳詹刻意文学
德宗贞元七年宏词擢第,郡人举进士始。
累官岭南节度副使
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纬乾,郡望济南(今属山东)莆田(今属福建)人。
林披子。
德宗贞元七年(791)进士第
莆人登进士第自此始。
校书郎判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仕终岭南节度副使
事迹散见《太平广记》卷一七五引《闽川名士传》、黄滔黄御史》卷五《莆山灵岩寺碑》、《宣和书谱》卷一〇等。
林藻与其弟蕴及欧阳詹俱为闽中名士,人有“欧阳独步,蕴横行”(《莆阳比事》卷一)之语。
善行书,“其婉约丰妍处,得智永笔法为多”。
全唐诗》存诗3首。
字纬乾
莆田人
贞元七年进士
岭南节度副使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清珙元 1272 — 13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2—1352 【介绍】: 僧。
常熟人字石屋
俗姓温
当湖福源
尝作偈云:“拾得断麻穿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后退居霅溪西之天湖,吟讽自适。
有《石屋诗集》。
清珙字石屋常熟温氏子。
首参高峰,后嗣法于及庵信禅师,住当湖福源
尝作偈曰:「拾得断麻穿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退居霅溪之西曰天湖,吟讽其间以自适。
至正间,朝廷闻其名,降香币旌异,赐金襕衣。
壬辰秋示寂。
所著有《石屋诗》,其自叙曰:余山林多暇,瞌睡之馀,偶成偈语,纸墨少便,不复记录。
云衲禅人请书之,盖欲知我山中趣向耳。
于是随意走笔,不觉盈帙,掩而归之,慎勿以此为歌咏之助,当须参究其意,则有激焉。
其诗有云:「天湖水湛琉璃碧,霞雾山围锦障红。
触目本来成现事,何须叉手问禅翁
」及庵尝语众曰:此子乃法海中透网金鳞也。
清珙字石屋常熟温氏子,出家海盐崇福寺
遍游天目淮阳,遇二高僧,参悟禅旨。
元统间,住当湖镇福源禅寺,归隐太湖
至正间,诏降香币,赐金襕衣。
后示寂于湖州雾山,建塔焉。
又因高丽国王表达诏,谥佛慈慧照禅师
明隆庆间,一士人发塔视之,骨皆金色。
士人若有击之者,立死。
其法语山居诗,来复序之,谓有寒山子遗风。
及庵尝语众曰:“此子乃法海中透网金鳞也。”
清珙
字石屋
苏州常熟人
俗姓温
母刘氏。
生之夕有异光。
及长依崇福永惟出家。
二十祝发。
越三年受具。
走天目见高峰和尚
峰问。
汝为何来师曰。
欲求大法。
峰曰。
大法岂易求邪。
须然指香可也。
师曰。
某今日亲见和尚
峰嘿器之。
授以万法归一之语。
三年罔所得。
辞他行。
峰曰。
温有瞎驴。
淮有及庵。
宜往见之。
乃见及庵。
庵问何来。
曰。
天目。
曰。
有何指示。
师曰。
万法归一。
庵曰。
汝作么生会。
师无语。
庵曰。
此是死句。
什么害热病底教。
汝与么。
师拜求指示。
庵曰。
有佛处不得住。
无佛处急走过。
意旨如何。
师答不契。
庵曰。
这个亦是死句。
师不觉汗下。
后入室。
庵。
再理前语诘之。
师答。
上马见路。
庵呵曰。
在此六年。
犹作这个见解。
师发愤去。
途中忽举首见风亭
豁然有省。
回语庵曰。
有佛处不得住也。
是死句。
无佛处急走过也。
是死句。
某今日会得活句了也。
庵曰。
汝作么生会。
师曰。
清明时节雨初晴。
黄莺枝上分明语。
庵颔之。
久乃辞去。
庵送之门。
嘱曰。
已后与汝同龛。
俄而庵迁湖之道场。
师再参。
命典藏钥。
庵常与众言曰。
此子。
乃法海中透网金鳞也。
一众刮目。
后入霞雾山卓庵。
名曰天湖
躬自薪蔬。
吟咏自得。
有终焉之志。
既而当湖福源虚席致恳。
师坚卧不起。
或让之曰。
沙门者。
当以弘法为重任。
閒居独善。
何足言哉。
遂幡然而行。
龙象归之。
云涌涛奔。
唯恐或后。
未几。
复还天湖
至正间
朝廷闻师名。
降香币以旌。
耆德皇后
锡金磨衲衣。
人以为荣。
师澹如也。
至正壬辰秋七月二十有一日
示微疾。
中夜与众诀。
其徒请问后事。
索笔书曰。
青山不着臭尸骸。
死了何须掘土埋。
顾我也无三昧火。
光前绝后一堆柴。
掷笔而逝。
阇维舍利五色。
璨然无数。
其徒收灵骨。
合及庵舍利。
塔于天湖之原。
示不忘同龛之语。
世寿八十有一。
僧腊五十有四。
弟子愚太古者。
高丽国人
师说偈印可。
有金鳞上直钩之句。
后归。
王尊之。
以为国师
数道师德
王甚渴仰。
及师化。
表达朝廷。
谥佛慈慧照禅师
文江浙。
净慈平山林公
天湖
取师舍利之半。
馆伴归国。
建塔供养。
师有上堂法语。
山居偈颂。
缉本盛行于世。
石屋禅师者。
讳清珙
虞山人也。
宋咸淳壬申
生于温姓。
生之夜。
光贯北垣。
其室异香。
经旬不散。
幼断酒胾。
素质清癯。
而精神宥密
六经杂史一览即不顾。
于佛经如获故物。
乃尽弃其所有。
为大僧。
翩然逸举。
择人而见。
首参高峰妙禅师
妙公曰。
新戒来须何事。
曰。
生死事大。
乞施大法。
公曰。
我本无法。
说甚小大。
乃服勤三年。
不契。
妙公曰。
温有瞎驴。
淮有及庵。
宜往见之。
直走见及庵。
路闻及庵多慢侮。
罢废参仪。
不以禅流为事。
大有名者。
辄遭删削。
疑之。
然心信妙公之指。
如不相当。
则走温未迟也。
乃至建阳西峰
通谒及庵。
及庵袒襟危坐。
展拜。
遂问曰。
区区逐日。
何所用心。
对曰。
以万法归一为本参。
及庵诃曰。
甚么害热病底。
教你参者死句。
悚然罔措。
及庵曰。
有佛处不得住。
无佛处急走过。
作么生会。
拟对之。
及庵蓦起厉声曰。
者个亦是死句。
便入寝室。
罔措。
乃坚依座下。
久之及庵复理前话诘
对曰。
上马见路。
及庵又诃曰。
在此多年。
犹作恁么见解。
愤以为及庵卖己。
因背弃去。
及庵笑曰。
即回也。
于途中。
忽见风亭
乃急趋回。
举似及庵曰。
有佛处不得住。
亦是死句。
无佛处急走过。
亦是死句。
清珙今日会得活句了也。
及庵曰。
作么生会。
曰。
清明时节雨初晴。
黄鹂枝上分明语。
及庵肯之。
于是出入吴越
激扬禅社。
广结般若缘。
偶登霞雾山喜之。
遂搆草庵
号曰天湖
趋风者日众。
频作山居偈颂示之。
爱之者以为章句精丽。
如岩泉夜响。
玉磬晨鸣云。
嘉禾当湖新创福源禅刹
尽礼致
不起。
平山林禅师
作契聪排闼图柬
慨曰。
兄不容吾高卧也。
于是自携竹笠。
飘然而来。
福源乃勇于临众。
不期纲宗大振。
围绕座下。
多诸有道。
六七年间。
衲子为法忘躯。
而丛林丰盛。
如西天那烂陀寺。
贵人入寺饭僧。
布衲萧萧。
疑为矫饰。
窃视方丈。
棕拂道具外。
空徒四壁而已。
贵人大异。
乃私问寺主曰。
和尚人天知识。
何枯淡若此耶。
殆非吾辈之所堪矣。
寺主曰。
然吾师原俭于自奉。
施者虽多。
有即散之。
常诫吾党。
莫贪甘煖。
免偿宿债。
贵人感悟。
归散家财而隐。
有诏徵
坚以疾辞。
乃降金襕法衣赐之。
人以为荣。
叹曰。
吾少壮时。
犹不如人。
况今形之不逮矣。
忍将名字。
劳倦人间世乎。
乃上堂曰。
卸却顶上铁枷。
飏下手中木杓。
合眼跳过黄河。
腾身冲开碧落。
狮子踢倒玉栏干。
象王摆坏黄金索。
白云兮处处相逢。
青山兮步步踏著。
喝一喝云。
举头天外看。
谁是个般人
便弃福源
天湖
嘉禾公牍互至。
作偈答之。
有老拙背时酬应懒不能从命出烟霞之句。
年八十有一。
行不倚杖。
坐不施褥。
灯下书字如
尝与客夜话。
将达旦。
客谢息。
笑曰。
后生辈精神乃尔。
安足谋道耶。
俄告寂。
门人请命后事。
引声曰。
青山不著臭尸骸。
死了何须堀土埋。
顾我也无三昧火。
光前绝后一堆柴。
已而吉祥化去。
火后舍利。
五色莫计。
塔于天湖
时至正壬辰孟秋也。
谥曰佛慈慧照禅师
高丽王德化
且感异梦。
请旨移文江浙。
分舍利。
归国祀之。
赞曰。
瘦棱棱却。
如碧海波心。
涌起一座玉岩。
硬剥剥好。
似白云堆里。
突出千寻石屋
珙公自状其微也。
至于道倾彤室。
德感异邦。
置弗论矣。
但历来三百馀年。
人诵其诗偈。
读其语录。
恨不尊公。
至夜摩睹史之天上。
盖公不以虚言而欺世也。
明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清珙字石屋,受具后,与净慈平山林同得法于道场及庵。
遂隐居吴兴雾山,以清苦自守,不干檀越,偶至绝食,饮水而已。
为人慈祥恤物,作为祇陀,多警法语。
元至正初,道问流闻,洽于朝野,敕降香币以旌异之。
皇后亦赐金襕法衣,殊不为意。
至正壬辰秋,与众诀,书偈而逝,偈曰:“青山不着臭尸骸,死后何须掘土埋。
顾我也无三昧火,光前绝后一堆柴。
”阇维,舍利五色,高丽王仰其道行,表达于朝,诏谥“佛慈慧照”。
更命有司移文江浙,命净慈林舍利予馆伴归国。
所著有《石屋语录》,诗不多见,《瘦集》载其山居诗云:“僧因产业致差科,官吏句追耻辱多。
我有山田三亩半,尽行发付与檀那。
”其高致可概见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